寒食节的由来故事(介子推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民间的一个节日。从冬至算起,到一百零六天就业是清明了。

古书云:“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经过漫长的冬天,至此大自然变得既清又明。这一时节正是风和日丽,柳绿桃红,春光明媚之际。清明之名,或由此而得。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介子推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清明节除了扫墓踏青外,还有流传下来很多习俗。说起来,这些习俗还都是古代“寒食”习俗的遗意。

01.清明与寒食习俗

清明节,苏州有吃青团子、焐熟藕、烧野米饭及上坟扫墓等习俗。

踏青郊游

苏州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初春的苏州,百花齐放,春意盎然,人们都会纷纷到郊外散步游玩,享受大自然带来的馈赠。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介子推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吃青团子

青团子,是用浆麦草、艾草等叶取汁,经石灰点化澄清后调糯米粉蒸成的团子,可放入豆沙、芝麻等馅心。青团子色清而味香,是苏州人清明节必备的食品。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介子推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焐糖熟藕

苏州地区,湖塘密布,遍植莲藕,每到清明前,人们从藕池中采摘下肉质肥厚的隔年老藕,选净后去节去梢,两头各切下一薄片。用糯米将藕孔灌实。然后将切下的薄片按原位盖好,并用竹签钉牢。

将藕放入垫有竹篾的锅内,加食碱,盖上荷叶,大火烧开,再有文火烧三至四小时,直至藕至褐色,酥熟后取出。

待藕冷却后蘸赤砂糖浆或绵白糖、桂花等食用。焐熟藕又甜又香,酥中带糯,风味独特,也是苏州人清明的节令食品。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介子推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烧野米饭

过去清明日,苏州的孩子们,纷纷相约在一起,去郊外用砖石砌起小灶,拾柴生火,用蚕豆、春笋与大米等物烧成的饭,称之为“野米饭”。

这一习俗历史悠久,至今仍广泛流传苏州江南一带地区。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介子推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扫墓祭祖

苏州人清明上坟扫墓,更是不敢怠慢。特别是新丧终七而未满周年的人家,都要“过新清明”。新婚夫妇要一起去上坟,称为“上花坟”。

直至今日,每到清明前后,苏州郊外上坟扫墓的路上,还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清明祭祖,按照传统习俗,一般要整修坟墓、挂烧纸钱、供奉祭品等。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介子推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02.清明与寒食来由

清明的一些习俗至今还保持着古代“寒食”的遗意,只是后来寒食节观念逐渐淡漠,这一切才归入清明节俗。因此,这也算是一种文化的“活化石”了。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介子推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内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回国称王后,大封功臣,偏偏把介子推给忘了。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经人提醒才派人寻他,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被火焚而死。这一天正好是清明的前一日。

晋文公十分后悔,将其葬于绵山,还将绵山改名为“介山”。为了纪念他,下令每年此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晋代之后,这种习俗还流行到了南方各地。到唐宋时,更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

唐代对寒食禁火执行得十分严格,且要连禁三天,官府要派人到每家每户检查,如有违禁,还要受罚。著《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在他的另一首诗中写道:“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的句子,可见当时苏州民间也行此俗。

03.清明与寒食脉络

介子推的传说,可能对上坟时间集中在寒食、清明期间产生过一定影响。而上坟之俗之所以长盛不衰,自有它更为合理的内在因素。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介子推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防止火灾

寒食、清明期间,万物生长、草木繁茂。容易引起野火。寒食能减少用火,减轻火灾风险。

保持洁净

另外,植物的生长也容易引来牛羊的啃咬,使坟墓受蹄足践踏、粪便污粘,到祖坟上除除草,可以防止此类不洁之事发生。

及时修葺

寒食、清明过后,雨水将日渐增多,坟茔上如有破损、裂缝,易遭毁坏。此时扫墓,便能及时发现,及时修葺。

祈求丰收

清明前后,北方已经麦苗青青,南方开始播谷插秧,也是上坟祭祀,祈祷祖先保佑丰收的时候。

踏青赏春

清明期间,风和日丽、气候宜人,适合家人一起踏青赏春。

如今,清明扫墓的习俗仍在民间流行,但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改变,有的用鲜花代替了香烛。

对于远行的游子、或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去现场扫墓的人们,有的用请人代为祭扫的方法,有的用网络“云祭扫”的方式来表达、寄托对祖先的怀念、衰思之情。

不管形式上如何变化,在清明时节,人们用寒食之意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正是我们中国人重情重义,以孝为先的人文情怀。

-END-

【更新声明】

本号周一、三、五上午6点更新

带来苏州更多的地道风物

期待热爱苏州文化的您

给予支持和关注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o4.xyz/2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