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交近攻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石吗?(远交近攻是谁提出来的策略)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远交近攻秦国崛起后有强大国力支持后的产物。

秦国崛起的基础有四,第一是秦穆公灭西戎十四国,打下了地域基础;第二是秦献公孝公父子两代打下了涵谷关和崤山,使秦国拥有了战国最好的地缘战略基础;第三是(最重要的)商鞅变法将秦国内政整合,使之成为战国相对最“现代化”的国家,在各国基本国力相同时秦国有最强的整合国家综合实力的能力,是为政治基础;第四是秦国军队的整合、装备,例如全面普及铁质武器,以及兵器标准化生产,结合商鞅农战法,使得它有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是为军事基础。

以上四点是秦作为强国的必然性。下边说它统一过程中的偶然性。

首先,四代国君三代雄主。战国时期君王个人能力对国家走势影响很大,赵国崛起时的正例和赵国末年的反例作证。如果把君主哪怕最简单的分为明君(使国家强大),普通君(对国家发展轨迹没有明显变化)和昏君(对国家有明显伤害)三类,战国时一代明君可使国家强盛一时,连续两代明君便是罕见的强国,连续三代明君不曾出现。赵国,齐国,楚国,魏国都是在昏庸君主的影响下综合国力持续下降甚至直接崩溃。但秦国从孝公开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四代国君三个明君,最弱的秦武王即不算昏君,也只在位四年,可以说这四代君王接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秦国一直处于稳定强大的领导者领导之下,这是战国,甚至中国历史上的罕见的事件(我才疏学浅只想到了汉朝的文景武和清朝的康雍乾)。稳定的政权、持续而争取的争霸战略保证了秦国持续的输出和竞争力。这是秦国最终统一的偶然性之一。

其次,人才辈出。政治土壤良好的政权吸引人才是肯定的,但如秦国这般也是颇有些传奇。不管合纵的提出者和操作者究竟是苏秦还是犀首,连横的应对者总归是张仪。秦国历史上的文臣,不管兼杂了多少负面评价,但人们一定得承认商鞅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改革家,张仪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绝对顶级的外交家,范睢是一流的战略家,吕不韦是第一个做到兵器生产标准化的人,李斯是中国历史第一丞相。孝公到始皇150年左右时间文臣如此茂盛,是秦国的一大传奇,但与秦国的武将相比却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第三个偶然性,可以说是秦国名将辈出,但我觉得可以浓缩成两个字:白起。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人比白起杀死的敌军更多,论歼灭战,千古之下无出其右。孝公变法和河西之战奠定了秦国的地缘优势和政治优势,使秦国成为七雄之一。惠文王稳定并发展了秦国,吞并巴蜀削弱魏楚使秦国基本上确立了一超多强的战略格局。在这个格局下秦昭襄王即位,数十年间白起先是一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韩魏从此颓唐(魏国还靠着魏无忌回光返照了一下,韩国彻底萎了)。攻楚郢都直接导致楚国芈氏丧失了国内的发言权,从此楚国再无法凝聚国力完成外战。随后与白起无关的燕齐之战导致两败俱伤。最后白起长平一阵赵国就残了。这种妖孽的偶然存在对秦国的统一其实有些不可磨灭的贡献。

实话说,长平大战之后,秦国一超对六弱局势已定,统一已成定局,只要秦国自己不乱,就是个帝国。当然,也是最后秦国自己乱了,帝国才崩塌的。

补充一句,远交近攻这个战略首先只能用于强国,弱国用必死。范睢提出时也说了这是基于秦国国力的战略。另外,远交近攻的提出与其说是给秦王提出的国策谏言,不如说是为了打击魏冉等四贵。实际上孝公和惠文时代秦国实际上就是这样的:孝公一心一意打魏国,惠文一直在拓地,只有武王和四贵时期有点乱打,特别是魏冉夸境打齐国寿冈。所以范睢提出这个本质就是拨乱反正…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o4.xyz/27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