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农业技术带回家乡”——非洲留学生在华“学农”故事(去非洲发展农业)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新华社长沙6月22日电题:“我要把农业技术带回家乡”——非洲留学生在华“学农”故事

新华社记者谢奔、谢樱、张晨光

夏日里,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花山村的田野,碧浪滚滚,水稻长势正好。烈日之下,来自喀麦隆的留学生乔治和科研团队实地同农民与技术人员交流小型农业机械装备的操作体验,探讨性能提升的技术难点。

双峰是农业大县,也是“小农机之乡”,聚集了一批开发适应于丘陵、山地小型农机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对于有深深“稻田情结”的乔治来说,这里有丰富的农机实操与技术应用机会。

31岁的乔治2017年来到中国,在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农业机械专业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在农业机械研究领域越钻越深。

“我们国家以高原和山地地形为主,农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目前仍有超过80%的稻米依赖进口。”乔治告诉记者,喀麦隆农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市场渠道不畅通,许多机械零部件损坏后难以维修、更换,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他梦想能够把中国小型农机推广到喀麦隆。

“从实验室到田野、从教室到工厂,学校提供了针对性的科研和实践训练,也让我意识到产学研的协同转化非常关键。毕业后,我要把农业技术带回家乡,同时把积累的市场资源带回去,做中国和喀麦隆农机技术合作和贸易交流的实践者。”乔治信心满满地说。

农业技术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在农业机械装备研发、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领域具有优势,在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实践特色鲜明,吸引着越来越多非洲留学生漂洋过海来华“取经”。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大数据、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这在中国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们国家还处于起步阶段。”尼日利亚留学生尼克一直对智慧农业非常关注,他在2016年进入湖南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从事农业信息化研究。

尼克说,尼日利亚土壤肥沃,农业资源丰富,但是农业耕作方式相对传统,生产效益不高,走信息化、智慧化道路是很好的选择。

为了提高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性,在中国留学的同时,他还和家乡大学的科研工作者朋友保持密切沟通,把中国生产的先进传感器等设备运送回去投入应用。“中国和尼日利亚都是我热爱的地方,希望能在互动中交流学术,强化合作,增进双方科研人员的友谊。”尼克说。

2022年,尼克进入湖南农业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生态学专业攻读博士,选择“玉米秸秆合成生物炭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课题作为博士研究方向。“我希望好好利用在中国的学习机会,开阔眼界,提高本领。”尼克说。

创办农业咨询公司、实施农业信息化改造项目、开展农田土壤污染治理……不少非洲留学生向记者表达毕业回国后投身农业事业的计划和决心。

“农业是中国和非洲共同关注的话题,随着中非在农业方面的贸易交流和技术合作不断加深,这个领域的创业机会很多,发展前景很广阔。”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刚果(金)留学生伊果表示。

“非洲留学生是中非农业技术交流合作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湖南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张玉上说,接下来学校将瞄准未来农业发展前沿方向,依托“中非现代农业产学研合作示范与培训联合中心”等实践平台,完善定向培养、联合攻关、校企联动等机制,进一步提升非洲留学生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性、针对性、应用性,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把技术和友谊带回非洲大地。(完)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o4.xyz/3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