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成功之母”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前一句)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鸡汤从小时候我们就一直在听,与其说这是大人们鼓励我们不要怕挫折,不如说这是麻痹我们神经的一句话。

所有的失败都是成功之母吗?绝非如此。但也不是所有的失败都不是成功之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也没见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获得最终胜利。霍亨索伦王朝也没有再次君临德国。更惨的是奥匈帝国,今年奥匈帝国已经解体103年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前一句)

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

但也有反例。抗日战争的时候,国军也大量丢失了土地。从热河到长城,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从武汉保卫战再到广州沦陷,我国领土大半落入日本人之手。但是我们国家能团结起来,在八路军和新四军领导的抗日敌后战场,还有其他各地军阀和国军部队联合起来,让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可我军失败那么多次,最终还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失败是成功之母”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前一句)

华盛顿将军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也是败多胜少,被称为“常败将军”。、他指挥的弱小的美军面对强大的英军,作战宗旨就是一个字:拖。他知道,美国军队的弱小,再加上筹不到军费的国会,他根本无法与强大而训练有素的英国人对抗。在约克镇大捷之前,许多人都感到绝望,而且英国人也普遍认为英国的胜利近在咫尺。不过从结果上看,华盛顿战败那么多次,其实都抵不上一次的胜利。相比接近同时代的拿破仑,战胜60多次也抵不上一次莱比锡战役和滑铁卢的惨败。虽然成败不能论英雄,我们都认为华盛顿和拿破仑是具有极高才干的伟人,但我们在具体做事的时候,想要的还是“胜利”的结果。

“失败是成功之母”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前一句)

法属意大利,拿破仑像,四十里拉金币

华盛顿那么多次的失败,只是为了那一次的决战。我们分析一下当时的局面。18世纪中期七年战争之后,英国成为了称霸世界的海上霸主,比欧洲所有国家都要强大,成了真正的“日不落帝国”。但正是因为英国夺取了法国上百万平方千米的殖民地,所以英国的强大也让欧洲其他国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所以其他国家都想借助美国独立战争削弱英国,因而法国义无反顾地支持华盛顿。况且七年战争掏空了英国的国库,本来在远洋驻扎大量军队就是一件非常烧钱的做法。

这就是华盛顿的宗旨,他虽然经常战败,但美军仍然具有有生力量,他只是在拖延时间,等待强大的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起对抗英国。从此英国陷入了战争泥潭,约克镇大捷后英军主力被美军俘虏,乔治三世国王再也没有精力,花费大量金钱投入在美洲的战场上。乔治三世虽然强大但输在外交,华盛顿虽然弱小但赢在了外交。

“失败是成功之母”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前一句)

乔治三世1克朗银币

其实我们的抗日战争也是如此,为何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1941年,抗战全面爆发四年后我们国家才向日本宣战?这是因为之前国际局势不够明朗,如果贸然向日本宣战,那么其他国家会因为恐惧日本的强大不敢得罪日本,本身他们也在欧洲的法西斯国家作战,因而会与弱小的中国断交。曾经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封锁过滇缅公路停止援助中国。当然,抗日战争的外交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弱小的中国的确需要争取到一个对中国非常有利的国际环境,才能增加战胜日军的把握。

其实看过三国的朋友们应该也知道,陆逊做了大都督以后也是一败再败,但没有失去军队的有生力量,等到时机成熟直接火烧连营,这与华盛顿异曲同工。

回到最初的话题,失败是不是成功之母?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这句话不应该像“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那样简单地回答。

“失败是成功之母”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前一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地图。黑色部分为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白色为协约国

在什么时候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无损大局,失败是为了积攒有利局面,为有利局面的到来去赢得时间,这样的失败才是真正的成功之母。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只有4个国家,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却有31个国家,局面可想而知。拿破仑固然是天才的军事家,但他一直被迫地与欧洲几乎所有国家为敌。

因而局面是大于实力的。实力强者更应当稳住大局,弱者通过无数次隐忍小的失败而换取一次大的胜利。除了积攒有利局面的失败,且无损大局的失败,一切失败绝非成功之母。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o4.xyz/35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