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的散文(关于母亲的散文诗)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关于母亲的散文(关于母亲的散文诗)

母爱撑起的天空

文:杨晓光

奶奶生于1910年。25岁时嫁给爷爷,三年后爷爷去世,撇下了奶奶、我的父亲以及即将出生的遗腹子我的叔叔。迫于生计,孤儿寡母的,从河北省昌黎县安山镇大田庄的婆家,回到昌黎县晒甲坨乡铁庄的娘家。奶奶的哥哥(我舅爷)收留了孤儿寡母。“老姑子”拖着未成年吃闲饭的两个“鼻涕虫”儿子,在原本就不富裕的哥哥家里讨生活,栖身矮檐下,看尽了人家的白眼,尝遍了世间的凄凉,奶奶拉扯着两个儿子,把全部的心血耗费在他们身上,把一生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未来。她从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悲观,默默地敦促孩子踏实走好脚下的路,用母爱撑起孩子成长的天空。奶奶发誓,不管多苦多难,也要供两个儿子上学读书,用知识和能力,挣脱苦难,摆脱困厄,彻底改变现实和命运。

父亲和叔叔的学生时代,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每天天不亮就迷迷瞪瞪地起来干活,起猪圈,垫牛棚,掏茅厕,干完了活,揣上两个硬梆梆的窝窝头赶路上学。年复一年奶奶靠着给人家打短工、做帮工,供两个儿子上学读书,维持一家三口人的最低生活。平时奶奶饥一顿饱一顿的,实在饿得撑不住就喝凉水充饥,长年累月拼下来,落下老胃病的病根,以至于“心口疼”困扰奶奶终生。

父亲和叔叔不负奶奶一片苦心,都挺有出息。所谓有出息,就是双双实现了奶奶的愿望,通过多年努力和付出,在众多农家子弟中脱颖而出,如愿以偿考上学,从此扬眉吐气地告别了穷窝窝,打拼出一片豁亮的人生新天地。父亲考上了河北秦皇岛师范学校(市二中的前身),叔叔考上了河北承德农林学校。

送父亲上学,奶奶用借来的一小瓢白面包了饺子,看着儿子低头吃饺子,奶奶吧嗒吧嗒掉眼泪。儿子是娘的心头肉啊,平生第一次送儿子远行求学,割舍不下呀。送到后封台火车站目送着大儿子检票上车,奶奶头也不回地连夜顶风冒雨走八里泥泞路回家,雨水和泪水模糊了奶奶的双眼。送叔叔上学,奶奶雇了一辆驴车,从晒甲坨到昌黎县城火车站,17华里的路程,只听得车轴吱吱扭扭,奶奶和我的叔叔,娘俩一路无语,两双泪眼相望。承德秦皇岛更远,路更悠长。对于小儿子的牵挂,奶奶从感情上尤甚。我的奶奶,这位伟大而无私的女性,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将朝夕相处、相依为命的两个儿子,义无反顾地送上了奔赴前程、越飞越高的求学“梦之路”。

父亲和叔叔,与苦难生活渐行渐远的同时也远了娘亲,在他们的人生地平线上,从此展开一片全新天地。然而他们的成功之于奶奶,是巨大喜悦的同时也是面对骨肉分别、亲情离散的巨大考验。多年寄人篱下,毕竟相依为命,一朝与两个儿子天各一方,做母亲的心里,该是多么的依恋、多么的不舍呀!据奶奶后来回忆,就在父亲和叔叔考上学赴校就读的“开门红”头一个月,她一头的黑发全白啦,真可谓一月白头。

父亲杨守山毕业后,供职于秦皇岛市卫生局,历任秦皇岛市石河水库兴修水利指挥部政委,秦皇岛市委党校副校长等职。叔叔杨守田毕业后,分配到唐山地区昌黎蚕种场,当上了惹人羡慕的吃商品粮的农艺师,为昌黎县养蚕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兄弟两个正式参加工作头一年,相继分别结识了自己的意中人——我的母亲鄂玲珀、婶婶马秀英。那年春节,兄弟俩相约双双携妻回家过大年,老家所在地晒甲坨铁庄掀起了一次不大不小的轰动,邻里乡亲纷纷前来贺喜。从那时起,奶奶已苍老的脸庞再次焕发出不落的红润……

(网图侵删)

关于母亲的散文(关于母亲的散文诗)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o4.xyz/1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