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蔡崇达畅谈“家乡”书写(蔡亮宏作品价格)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原标题:刘亮程蔡崇达畅谈“家乡”书写

刘亮程、蔡崇达畅谈“家乡”书写(蔡亮宏作品价格)

刘亮程、蔡崇达在现场。

南都讯 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李怡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既有来自新疆的作家刘亮程,书写自己生活多年的村庄;也有来自泉州的作家蔡崇达,记录闽南小城的风物人情。日前,新疆作家协会主席刘亮程,“读懂中国”文学院执行院长蔡崇达做客湾区书屋展开对谈。活动由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活动组委会指导,译林出版社、湾区书屋、广州购书中心、广州珠江公园共同主办。

来到书屋时,刘亮程留意到池塘中长着一丛蒲秧,在相隔三四千公里之外的广州,还能看到在家乡无比熟悉的植物时,让他感觉“就像遇到一位故人”。

谈及“家乡”,刘亮程认为,每个人的家乡都很小,因而给我们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你可以把家乡的一草一木,甚至房顶的那颗星星,都记得清清楚楚。”同时,家乡也是“种子”一般的存在,是被我们带到异乡之后,再逐渐长大的。

“在家乡时,我不知道自己有家乡;当我在远方突然回头时,我在回望中把那个村庄认领回来。”刘亮程说,当故乡越来越淡薄的时候,人就越来越轻松;而生命到一定年龄后,家乡的重量反而慢慢回到心上。

20多年前,长期生活在新疆的刘亮程,随母亲回到甘肃老家,在一片棉花地中见到了自己的祖坟,还意外得知有“小小的一块”是留给自己的。在回祠堂祭祖、翻看家谱的构成中,刘亮程忽然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如此之长,上接祖先、下达子孙,自己不过是连接祖宗和子孙的一段链条。

他充满诗意地谈到,在每个人出生的一瞬间,就感受到世界的阳光、空气,甚至一束月光与一滴露水,而我们领受这些给予的地方,就是家乡。

在泉州长大的蔡崇达也有相似的感受,在他五六岁时,曾参与过家族祠堂的一次六十年大祭,遍布世界各地的蔡姓后人都赶回老家。一时间,说英语的、说马来语的、说中文的同乡齐聚一堂,“仿佛一个祠堂里容纳了整个世界”。这让蔡崇达深刻感受到,生命就像一条不断流动的、支脉宽广的河流,而自己的生命在其中,既有来处也有去处。

许多人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常常对远方有着强烈的向往。蔡崇达认为,那是个体探索自我的边界感、可能性的体现。“当我们试着探索出自我的可能性后,会逐渐意识到,只有越知道自己的来处,才能越笃定自己的去处。”他说,因而开始回望、寻找家乡,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十几岁的少年时期,刘亮程就通过听后父讲《三国演义》等名著的方式,实现了精神层面的“离乡”。当他开始用文字书写家乡时,他又实现了精神层面的“回乡”。他坦言,当他创作《一个人的村庄》时,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又重新开始、在岁月中老去的人又重新年轻了。

“当我在远方提笔书写的时候,我获得了一次重新安排万物生长、选择生活的权利。”刘亮程说,自己从小成长在艰苦岁月之中,父亲早逝,但文学把8岁、10岁甚至是15岁的自己拯救了回来。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申霞艳也来到现场,她评价刘亮程的写作就像一首诗,将他在新疆的童年、生活吹拂到全国各地,让读者对新疆有亲切可感的认知,也帮助读者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乡,辨认自己的村庄、自己的父母,以及辨认出“我们从哪里来”。

她引用学术中的“恋地情结”说法,即每个人很自然地会和一片土地、和自己的家乡产生根本的联系。“每个人的家乡可能差距很大,但对家乡的情感是相通的,这也构成了民族的共通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人心是那么贴近。”她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o4.xyz/31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