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师丨赌错赛道,躁动、焦虑、不安、无处可逃(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报告9月)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原标题:行业分析师丨赌错赛道,躁动、焦虑、不安、无处可逃

文章来源:行者财经 作者:宁儿

产业分析师,一个在外人看来自带逼格、光环加持的职业:专家、洞察、高逼格、高屋建瓴……但是现在,大齐,A研究机构分析师,近半年,则对职业价值、未来出路陷入焦虑,“现在特别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点。”

“知道必须要转型,但不知道出路是什么”,谈及未来,大齐将头埋入双手,言语中满是无助、沮丧。确实,对分析师工作的极度焦虑,一直困扰着这个26岁的年轻人,未来已无路,他只能选择加速逃离。

成长、兴奋、自豪

在委托朋友介绍、面试后,大齐成功入职国内互联网研究机构A,成为一名新金融领域的行业分析师,前途似乎光辉。

“为某500强集团提供类咨询报告,完成效果良好;为美国投行承接的IPO项目提供数据支持,完成效果良好……”翻开简历,一连串高大上的项目经历,是大齐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它代表过去一年半的成果,也是下一步换行、找工作的凭据。

“服务过高盛、美林、罗兰贝格这些企业,能有这样经历的人不多吧”,曾经,对于这份工作,大齐深感自豪,高逼格的光芒遮盖住了一切,“这些都是我一辈子值得记住的东西。”

有别于数据、金融分析师,大齐们研究的对象是各色各样的行业,如电商、出行 、游戏、互联网金融等,通常根据年度安排的研究主题,对行业信息做收集、整理、对比、分析,最终用WORD或是PPT将其呈现出来,形成行业报告。

“观点才是分析师的核心价值”,入职伊始,大齐就被灌输这样的价值观,要对行业有远见,要对变化有所洞察。而大齐所在的A公司,有着将近70人的行业研究团队,整体实力位居国内互联网产业研究领域TOP2,每天都在撰写行研报告,不停的在各种渠道输出观点。

“我运气比较好,刚入职没多久,就赶上这几个大项目”,与其他同事相比,在入职前八个月,大齐走了狗屎运,接到了投行、大集团战略部的定制报告,将A研究机构所覆盖的研报类型全做了,“要知道,很多一个办公室的前辈这些报告他们一个机会也没有过,一直都在做常规报告产出。”

据了解,常规研报是公司年度规划好的,多用户外部企业的品牌背书,主要是研究总监审查,多适用于行业状况梳理,难度比较小;而投行和大集团的定制报告,则是完全相反,需要按照甲方爸爸的要求,去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

“眼睛都快瞎了”,为了帮投行找数据,大齐曾经连续奋战十多天,平均每天15个小时;而某集团战略部负责人曾将大齐提交的报告贬低的一无是处,“他说有用信息没有,于是我就把报告扩充到100页。”服务甲方,做他们不愿意做的“苦活累活脏活”,不堪的经历则让大齐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长。

思维更结构化,凡事习惯一二三四;逻辑更严谨,聊天时说话更有依据;信息处理能更强,看书、查资料、做访谈是生活的一部分;PPT做简洁大气,靠着做PPT追到了女生……“每次做完项目,都有一种我跟以前不一样了的感觉”,不断的变化,大齐看到了分析师工作的价值。

但除了项目带来的认知成长,外界的追捧,也刺激着大齐的多巴胺。媒体需要行业观点、企业需要分析师的行业背书,因此接受记者采访,在行业沙龙、峰会发表演讲,是大齐的第二工作,“二十五六岁,能够跟那些CEO站在一起,台下几百个观众都在注视我,听我的观点”,站在商业制高点的评判权,填补着这个年轻人急速增长的虚荣心。

“入职的前八个月,分析师的工作竟然如此美妙”,放弃与朋友合伙创业后,大齐自鸣得意,当初的决策非常明智,“我将机会成本降到了最低”。确实自我认知、技能的成长,再加上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爽快感,大齐沉溺其中,“这就是我想要的。”

希望,质疑、冲突、破灭

幸福、满足、成就感仅仅停留在前八个月。八个月后,大齐有一种被窒息的感觉,“感觉自己停滞了,没有任何的变化,特别焦虑”,认知的放缓、工作价值的质疑、改变受挫,迷茫与不满像高烈度的伏特加在肠胃里燃烧。

“你们的报告,对我们没有什么价值”,朋友的一句话,犹如当头一棒。观点、趋势、拐点的输出,对企业业务并没有任何指导作用,“市场不认可,我就是自嗨”,大齐苦笑道。

确实,大齐们的报告,研究没有针对性,而且信息极度滞后,更多是对行业碎片信息做结构化梳理,“就像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拼凑在一起”,对企业业务决策缺乏指导、辅助作用。

与C端兴趣主导不同,研报对企业的价值在于辅助决策、改善经营,因此信息要么具备独家性,如监管未来的动向、竞争对手下一步的行动……根据信息,企业能防微杜渐;要么具有指导性,针对行业、企业的问题,做研究,比如如何降低成本、新的业务如何打通……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

“你看,所有的报告都是某某某行业年度专题研究报告,看题目就是大而空”,指着屏幕上的一排研报,大齐对自身价值产生了怀疑,“这不是分析师应有的价值”,大齐愤愤道。

研究除了缺乏专业性外,研究逻辑也备受大齐吐槽。行研、咨询公司的报告,通常会按照芭芭拉明托的“MECE“原理,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但现实中领导对报告逻辑并不重视,“之前同事做奢侈品电商的报告,国内奢侈品削减店面品牌,电商奢侈品交易额下降,得出国内奢侈品行业遇冷,这个逻辑是不对的,缺少国人境外购买奢侈品的数据,如果加上这个,奢侈品行业则是增长的势头。”

要么与同一个办公室的多数前辈一样,安于现状,等待中磨练耐心,要么寻求改变,寻找新的研究方法。“行研与战略咨询挺像的”,指着书架上一摞咨询类书籍,大齐笑了笑,“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真的很不错,有很多思路、方法上的东西。”

不满像沙漏一样,越积越满,大齐尝试改变研究方法。“应该先确定研究课题,在对课题做分解”,一年半的沉浸,大齐对行研的价值有着自己的理解:寻找行业异常变化,比如行业的发展违背基本商业规律、行业数值出现异常变化,然后就要像剥洋葱似的,一层一层剥下去,直到找到最终的因素,最后在提供解决建议。

问题——原因——解决方法,找因果关系,针对因,对症下药,在纷乱复杂中,去伪存真,找到关键因素,去解决问题。但实际作业中,大齐的这套研究逻辑则遭到极大挑战,“周围多数同事按照老的路径去做,没有任何的支撑”,同时信息过于不对称,也阻碍着大齐的新征途。

曾经,产业分析师像漆黑洋面上的灯塔在召唤他,“宁愿去放弃一些东西,也要去干这行”,但现在,理念的冲突、价值的质疑,让他辗转反侧,只能逃离。

出路、反思、无奈

与其他工作相比,行研的出路相对宽,除了同行之间调动,VC、PE、券商投研部、战略、咨询、数据分析……都是行研的主要出路。

与互联网企业一样,A公司的行业部门。分析师的离职一波接一波,“跟割韭菜似的。”除了有外界薪酬诱惑,更重要是对自身价值的迷茫,“我能帮别人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做久了,大齐们都在审问自己。

“刚毕业的时候,我想依靠技术来吃饭,别人替代不了我,现在更羡慕那些自己做生意的,哪怕是一个早点店”,想着自己去做生意的大齐,没能抵得住生活的现实,最后大齐选择与自己观念相近的咨询行业,有一份收入得保证,希望帮助别人去解决问题。

“我的人生一定要经历这些”,回忆曾经的执着,25岁的大齐苦笑了一声,人生似乎赌错了赛道,人生开始重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o4.xyz/34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