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鲁迅及朝花夕拾的介绍)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读书|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鲁迅及朝花夕拾的介绍)

《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

吴俊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主体分为两部分,一是简谱和传述,鲁迅生平经纬有了一种客观简述和文学描述,突出了个人史的重点和要点;二是整本书阅读,分篇解读《朝花夕拾》,注重语文和文学兼顾的阅读、分析及修辞艺术、思想意义。由此把两部分结合成鲁迅的文学个人史。最后,正文外还扼要提及了鲁迅文学个人史上的“失踪者”现象。

文学传述

不管怎么说,相对个人性的写作总会流露出内省的一些真实。“两地书”私信和《朝花夕拾》《野草》在鲁迅个人真实的表达方面殊途同归:内倾晦涩的心理实况《野草》,文学性的个人记忆《朝花夕拾》,需要掩饰、修饰的真诚和真实的《两地书》——它们的文学性程度不同,动机一致,都具有个人生活和思想、心理的真实性。

上海鲁迅,或者说鲁迅晚年的主流面向,在他的生平简谱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了。也许我用瞿秋白(1899—1935)编选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说法来概括鲁迅最后的主要思想和立场归属会最有说服力;其时鲁迅还活着,瞿还是鲁的最亲密朋友之一。瞿秋白是为鲁迅的杂文集写序,主旨当然在于评价鲁迅杂文的贡献和地位,他的评价尤其重在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的层面。但在这对于杂文的评价背后,瞿秋白非常明显地是在勾勒和评价鲁迅的人生、思想的历程与变迁,尤其重在对鲁迅政治立场、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历史转型发展的评价。杂文其实是鲁迅社会政治立场的文学性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就是说,从杂文文体中应该看出的是作为“革命的作家”鲁迅的“杂文政治”和“人生政治”的多重内涵。

……

读书|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鲁迅及朝花夕拾的介绍)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着眼于世界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背景,在中国近代政治革命的历史流变中,从阶级论的思想坐标定位和阐释鲁迅的世界观、人生道路的演变,这是瞿秋白序言的行文主干。序文写于 1933 年 4月。也在此前后,鲁迅以前人名句书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证两人相知相得之深。我想强调的是,通过瞿秋白的激情序文,我们可以确认鲁迅对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自觉意识及坚定态度。这也就是我一再说的鲁迅思想发展的主流面和宏观面。

同时,通过瞿秋白的序文也可以看出,瞿是非常重视鲁迅人生和思想历程中的个人经验性和实践性意义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问题绝非主要只取决于理论性认知的动因,否则就很容易陷进教条主义的泥淖陷阱。从常识可以明白,理论并不能圆满解决或回答全部的实践问题,我们所面对的鲁迅晚年的复杂性并没有、也不会就此消失。也许,矛盾性、冲突性的种种不圆满、不统一、不和谐等,倒就此成为鲁迅晚年的更为敏感性或常态化的问题。

也就是说,瞿氏序言的重心和启示还在于,从文化层面的思想启蒙政治向社会革命层面的阶级论政治的转换转型过程中,明显看出鲁迅对居于社会中上层、拥有文化特权、与权力勾搭、脱离基层底层民间社会生活实感实况的知识阶层、文化精英、上流人士包括昔日启蒙战友的失望、厌恶和极度不信任。他要完成的是自身始于五四时期(《新青年》分化)的一种持续性转型过程:从士大夫到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到社会革命者、从思想启蒙到阶级斗争、从个人主义(自由)到普通社会民众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观念及其立场的转向转型。由此重建鲁迅的个人—阶级政治。这也是一种政治伦理立场。这一个人—阶级政治的核心,正与左翼政治重叠相合。与此同时,个人主义与阶级观念的对峙、互搏、消长、妥协或统一种种,成为鲁迅文学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表现。

作者:吴 俊

编辑:周怡倩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o4.xyz/35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