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哥哥怎么称呼(古代母亲的哥哥怎么称呼)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母亲的哥哥怎么称呼(古代母亲的哥哥怎么称呼)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大家聊聊,老北京人在亲戚之间的称呼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少的亲戚,北京人在对他们的称呼,也是很有讲究的。其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三种:1是现在年轻人喜欢用的、以至于受网络及西洋文化影响的“新型”称呼;2是受北方各地多种汉语语系的影响;3是受如:满、蒙、回族等少数民族的语系,尤其是满族旗人入关以后,满语的影响。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不太了解也不太喜欢,只是偶尔听说或在一些文章中见到过。您比如“老公、老婆”的称呼。虽说形容夫妻的这两个词,从我国唐代开始就有出现,但它们也只是在极个别的文献中有所提及,而在社会层面上,您甭管是达官显贵还是贫民百姓之间,是没人用这两个称谓的。尤其是“老公”一词,它在旧时是专指太监的,这层意思的出现,可要比唐代悠久的多。故此在一些老北京人心中,您要是用这个称呼,难免会被嫌弃。而“老婆”一词,虽也出现于唐、宋时期,但除了在一些特定环境下,代指妻子外,还多指丫头、年老的妇女、年老的女仆、甚至有时还代指妓女的含义,故此在古时夫妻之间,用这个词的,也是极少的。

至于夫妻之间怎么称呼?一会儿我在后面再给各位详细介绍。所以下面我主要介绍的老北京人在亲戚称呼方面,主要还是结合上面提到的后两种情况,来给各位阐述下老北京亲人之间常见的几种称呼。

由于当年在老北京城里,人们结婚、生子都比较早,并且很多都是和祖辈儿生活在一起,从而这就形式了当时典型的四世同堂、甚至是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在类似于这样的大家庭、大家族的环境里,对于父亲的父、母;在称呼方面,汉人管他们称为“祖父、祖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爷爷、奶奶”;而对于“爷爷、奶奶”的父母,则称为“太爷爷、太奶奶”,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曾祖父、曾祖母”。在五世同堂的家庭里,对于“曾祖父、曾祖母”的父、母的称呼为“高祖和高祖母”。

而对于满族人来说,管爷爷叫玛法,管奶奶叫太太或叫玛玛;管太爷爷叫翁库玛珐、太奶奶叫乌库玛玛;管高祖称为达玛法;管高祖母称为达玛。对于母亲的父、母;在称呼方面,汉人常称为“姥姥、姥爷”;对于“姥姥、姥爷”的父母,一般称为“太姥姥、太姥爷”。当然了这种称谓基本都是北方人的习惯,南方人不怎么叫,他们多称为“外公、外婆”。

对于父母:老北京人在外面提到他们的时候,一般口语上会通称为“姆们家老尖儿”,或者分别称为“姆们家老爷子”、“姆们家老太太”。这样虽然听起来有些随意,但是却不失礼数。而满族则管父亲叫阿玛;管母亲的叫法儿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咱们国家历来实行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体制,这从法度上来讲,向来就没有什么“三妻四妾”之说。所以在清时的普通旗人家里面儿,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也就是嫡母,开始时叫aja 阿家,后来一般被称为(ne、ne)呢呢;对于父亲妾所生的孩子,当他们见到正室夫人,一般称呼为:(e,me)额么或(e,niye)额涅。当然,到了清朝后期,庶子们也管正室夫人叫做了呢呢,这样显得更加亲近,再加上在满语中,因为额么与额涅比较正式,而呢呢相对显得比较口语化。而正室子女对父亲的妾,也就是庶母,才专称为“额娘”呢。不过在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其实准确的说,在真正的满语中,压根儿就没“额娘”这个词儿,甚至连这个音译(e,niang)都没有。它们其实是为了把这些称谓转换并写成汉语时,考虑到能更贴近汉语的意义,故才给写作成了“额娘”。这里面儿也包括把对生母的称呼呢呢,后来被改叫做成了“奶奶”。

对于父亲的哥哥:老北京有过三种不同的叫法儿,其中就有据说是从回族语音里译过来的“伯”字,其读作“bāi(掰)”,口语上就叫做大伯、二伯等。而汉族把父亲的哥哥称做大爷或者大大,您比如说自己父亲的哥哥们,按着排行,依次就被叫做了大爷二大爷三大爷…并以此类推。这里也要强调一下啊,这个“爷”字,在这里一定要发轻声啊!不然就会闹笑话。那在满族家庭里,人们管爸爸的哥哥,正统的、早期的称呼为(amji)阿牟其,后期受汉人的影响,也多改称为了各种爷。对于父亲哥哥的爱人:也分为和上面讲的一样,有三种情况:一种也是回族语音译过来的叫做大伯母、二伯母等(至于这里的这个“伯”字,为什么会从“bāi(掰)”音,转变到“bó”音,我就无从考证了);这第二种习惯的叫法如大妈、二妈等;三是满族语言里的,早期称呼为(amu)阿牟,后期也随着汉人习惯改成大妈、二妈等。

对于父亲的弟弟:老北京人有过多种叫法,具体就有叔,叔爸。您比如父亲的二弟弟,北京人会称为“二叔”,“二叔爸”,“二爸”“ 二爹”、“老爹”等等,这里的“老爹”就是指父亲最小的兄弟。满族人管叔叫(ecike)额其克。后来也被汉化改叫做了爹,您比如三个叔叔的话,就是大爹,二爹,三爹。对于父亲弟弟的爱人:汉人一般称为叔母、婶子、婶母、婶婶等。而满族称为(oke)窝克。

对于父亲的姐妹:多被称为“姑妈”,比如父亲排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底下有一个妹妹、我们习惯称这两个姐姐为大姑和二姑,或者称为大姑妈,二姑妈;对于父亲的妹妹,则多称为小姑。其实在早些年的、纯正的老北京称呼里,只有父亲的姐姐才能被称为姑妈,而妹妹则被称为姑姑,并且父亲最小的妹妹也有叫做“娘儿”的(这里的儿化音千万不能省,省了这辈分可就彻底乱了)。对于满族人来说,姑姑叫“姑爸”,甚至在京西还有称姑姑为“姑爹”的。

而对于父亲的姑姑,老北京人常称其为“姑奶奶。如果这位“姑奶奶”到了一定年纪还没有成家,我们就要称人家为“姑爷爷”。还有在老北京话里还有舅爷(二声)和舅爷(轻声)不是一回事儿。在姆们北京论亲戚,舅爷(二声)和舅爷(轻声)虽然只差了一个读音,但是这个辈儿就真的差出了不只是一星半点儿。舅爷(二声)指的是奶奶的兄弟;舅爷(轻声),则指的是自己媳妇的兄弟,也就是对大舅哥或者是对自己小舅子的一种称呼。对于姐姐或妹妹的丈夫,他们两者之间的这种亲戚关系,姆们叫“担挑儿”、“连襟儿”或者叫“连桥儿”。对自己哥哥或弟弟的妻子,合称“妯娌”。

在老北京人中,彼此称呼叫亲戚,还有个规矩您要记清楚,那就是长辈中排辈最小的,一般姆们不按辈分的排列顺序来称呼,而是用“小”或者“老”代替。比如母亲最小的妹妹可能排行第六,但姆们一般不称为“六姨”而是称为“老姨”或者小姨;母亲最小的弟弟,姆们也称为“老舅”或者“小舅”。

在老北京话里,受满语影响较大,但这也并不是说男的都该叫“爷”,女的都该叫“奶”的。再加上这几年众多粗制滥造的清宫剧闹的,好多称谓都给用错了。您比如说刚才提到过的“额娘”,还有“福晋、阿哥、格格”什么的,这里就不具体展开说了。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在咱们国家的56个民族中,满族可以说是比较“可怜”的一支,据统计,目前还能说上几句自己语言的满族人,在我国已经没多少人了;会口语又精通满文的人,那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么说吧,反正在北京,我身边的满族朋友圈儿里、包括他们的长辈,能相互无障碍交流满语的,那是一个都没有。这种情况,真的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咱说回老北京,在这里还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称呼,您比如说对于自己的丈夫的称谓,人们也很少用“老公”一词儿,这原因,刚开始的时候已经说过了。那最常见的是会用“我爱人”;“姆们家那口子”来介绍,或者更直白的叫“姆们家老张”、“姆们家老赵”等等。而对于自己的爱人:老北京人是很少称其为“老婆”的,而也是常常爱用“我爱人”里形容。在日常生活的口语中,则多称为如“我媳妇儿”、“姆们家那口子”等等,这样听起来使人觉得更加亲切。其实提到老北京人在亲戚之间的称呼,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您比如还有很多亲戚关系没有说到。在这里呢,我也只是挑了我觉得比较常用、比较有特点、相对比较有意思的几个和大家随便聊聊。那好了,今儿就先和各位贫怎么多,咱们回头再见。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o4.xyz/23589.html